瑞典科学院如此迅速地将诺贝尔奖颁发给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者,充分表达了委员们对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有一致的共识。所有认识这两位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为他们的人格魅力所倾倒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多才多艺和深刻的思维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下面的文章,将会给读者描绘一幅他们的思维图像,勾画出他们辉煌的历程,正如照片中显示的鲜明特点——沐浴着诺贝尔奖光环时欢欣的微笑。编辑非常感谢杨振宁过去的朋友 A. 派斯,他应邀迅速写出了这篇文章(出版于 1958 年)。同时我们应当记得,正是由于派斯对基本粒子不变性的分析,这一开拓性的努力才给了李和杨最初的原始推动力,进而使他们的理论发展到极致。
(b)高能中微子物理。1960 年,高能中微子和反中微子与核子和原子核间的相互作用,为弱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信息。这些建议促使李和杨对诸如此类的实验的理论含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包括“可能存在带电玻色子弱耦合,图片是弱相互作用的传导者等等。这些工作的结果对 W 机制,以及不产生图片的中微子反应,可以作逻辑和唯象的分析。
(c)对强相互作用中更大对称群的推测。
(d)对带电 W 玻色子的量子场论的重整化问题的研究。这一篇论文发表于1962 年 5 月,是杨和李联名发表的最后一篇论文。
本文由《科学文化评论》译自阿伯拉罕·派斯(Abraham Pais,1918-2002)的著作:The Genius of Science: A portrait gallery of twentieth-century physicis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172 -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