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3-7-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经为通儒、文为名家
童年时代的李冶即天资聪慧、喜爱读书,“公幼读书,手不释卷,性颖悟,有成人之风”。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很早就流露出来,据说他的老师李纯甫(字之纯,号屏山居士,1177-1231)先生请他代写几篇墓志铭,李冶一个晚上挥笔立就,使屏山先生大为赏异,并赠诗曰:“仁卿不是人间物,太白精神义山骨。”
文渊阁四库全书《益古演段》卷上
知不足斋丛书本《益古演段》卷上
白芙堂算学丛书《益古演段》卷上
李冶虽以数学家闻名于世,但在当时还是与元好问等人齐名的文学家。有《文集》、《敬斋古今黈》、《璧书丛削》与《泛说》等内容丰富的文学著作。《文集》、《泛说》、《璧书丛削》均已失传,但从《敬斋古今黈》的记载中我们仍可窥见其深湛的文学和史学功底。《敬斋古今黈》是他的一本读书笔记,内容包括文学、史学、医学、天文历法、数学和哲学等方面的记述。人们对该书评价很高,认为“上下千古、博极群书”,“词锋骏利、博辩不穷”。
李冶指出:“为言不难而文为难,为文不难而作史为最难。史有体有要,体要具而后史成焉,体要不具而徒文之骋。史乎!史乎!而非千万世之法也?”23,主张史笔取舍要得当,作史当褒贬善恶、为万世之法。“史”的作用与“经”相当但又不同,“经、史意一而体二。经可以言命,而史自不可言之。”李冶主张在考证史实时要重视原始资料,“凡注解文字,其所援据有重复者,止当引用前人,而其在后者,略之可也。”24他继承了疑古派和考证派史学的传统,考证了扁鹊名字的由来、牛耕最早使用的时间等具体的史料考证问题。
对于写文章,李冶提出五条原则:“文章有不当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孙,五也”。从写文章的态度、目的、风格、格调和社会效果等方面,全面总结了文学作品的基本要求。李冶还认为,写文章应当善于借鉴吸收前人的精华,为己所用,但他同时也嘲笑盲从古人的态度。文学作品上李冶重立意、意境和气质,追求韩愈、柳宗元的“理融而情畅”的境界和艺术风格。
对于诗文鉴赏,李冶认为诗文的气质重于文采,重在骨格。他称赞杨万里的诗说:“杨诚斋诗句句如理。予尤爱其送子一联:‘好官难得忙不得,好人难做须著力’。著力处政是圣贤阶级。”可见他对诗文中“理”的重视。至于“情”,他主张“千载而下,读其诗则犹能使人酸鼻。此岂真有物以触之,特诗人能道人情之所同然者,人易为之感动耳”。他自己作过不少诗,但都已失传,其中有五首保存在《元诗选癸集》中。从他一首朴实无华又引人入胜的《潇湘夜雨》,我们就能感受到他对“情”的主张,诗中所流露的真挚情感,不禁使人黯然神伤。
远寺孤舟堕渺茫,雨声一夜满潇湘。
黄陵渡口风波暗,多少征人说故乡。
五、龙山寻踪、敬斋千古
2011 年 10 月 21 日清晨,笔者与爱人兼同事徐乃楠老师,领着硕士研究生张建双、徐聪同学坐火车到达石家庄站,匆匆寄存我们厚重的行囊,便坐上开往封龙山的直通大巴,一路上虽风光无限,然对从未来过的封龙山更向往之。约一小时路程来到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方向大约15公里处的封龙山。时间尚早,人丁稀少,太阳未出,天有微雾。远远望去新复建的封龙山山门还是比较雄壮威武的。不过与预先网络查询的有所不同,经过询问工作人员才得知,封龙山位于鹿泉和元氏交界,南坡、东坡为元氏所辖,我们在网上看到的是元氏线路的山门。而这里为北坡,为鹿泉所辖。山门前一棵不知道名字的小树在十月的秋风中非常显眼,像枫树一样红透的树叶让我们不由得好似感受到封龙山好客的如火热情。只是树下所立大石头略显突兀,与树之间也不搭调,石上亦无字。
鹿泉线路的封龙山山门(图片来源:如无特殊注明的均为笔者所摄,下同)
元氏线路封龙山牌楼(本图片来源于网络)
封龙山西依巍巍太行山脉,东临茫茫冀中平原,是元氏、鹿泉两县市界山,以山上最高分水岭为界,以南属元氏、以北属鹿泉,最高海拔 812 米。封龙山历史悠久,自古以来,特别是汉唐以后一直是河北名山。自然风光秀丽,有深洞幽林、清泉碧溪、奇石怪峰。
封龙山历史底蕴深厚,有汉碑、书院、石窟、石刻等。碑碣石刻是封龙山的一大特色,有东汉以来的碑、碣、题刻百余处,尤其是汉碑,无论从书法艺术,还是内容诸方面,都是中国石刻中的珍品,素来为金石学家所注目。封龙山的摩崖石刻,尤其是题景摩崖石刻,是封龙山书法艺术的瑰宝。另外,历代赞咏封龙山的诗词歌赋,也多赖刻石传世。景诗互映,诗石相衬,珠联璧合,构成了封龙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的主调。
封龙山山门前宣传板
封龙山有佛教、道教、儒教的诸多流派,早在东晋十六国时,这里便有佛教寺院兴起,并因著名高僧释道安(312-385)与他少年时的朋友、著名的学僧释僧光在此进行禅学辩论,写就封龙山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一笔。封龙山也汇融了道教的诸多源流,历代道家也在这里兴盛发展,留下了宫观庙宇及遗址十几处。宋徽宗(1082-1135)曾为修真观题写匾额,宋代著名道长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871-989)也曾在封龙山修行,留下了众多传说。李冶的思想也明显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进入封龙山山门后,按照图示我们一直顺路攀沿向上,其间溪水潺潺、巨石频现,果然如史料记载“是山形势宛如伏龙,预飞举状……龙首峰在山之阳,高二百丈,顶上有立石,望之如龙角”25之气势,虽已游历过国内许多名山,但封龙山山势确实也出乎我们预先所料,几经休息历时两小时才爬到山顶。期间也参观了复建的各种庙宇、堂舍,但我们还是略微驻足即直奔山上的封龙书院和李冶墓寻去。
唐、五代以后,书院这种传授知识的形式在我国逐渐兴盛起来,封龙山成为河北书院的发祥地。北宋时期河北见诸记载的书院就有三处在封龙山中,在河北名震一时,封龙山遂成为文化教育发达之区。特别是因李冶而奠定了封龙书院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地位。早在1992年栾城县就举办了李冶诞辰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建立了“李冶陈列馆”,并请河北师大艺术系阎明魁教授雕刻了李冶雕像,立在栾城一中校园内,建立纪念亭,以鼓励青少年刻苦学习,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国内外学者经常到栾城一中瞻仰李冶雕像。
李冶雕像亭,在栾城一中院内,亭内所立之李冶雕像,系由河北师大美术系教授、雕像家阎明魁所雕。图片来源:栾城年鉴.1999:27页。
据李迪先生记载,1992 年中国数学史研究的学者们参加栾城纪念李冶诞辰 800 周年之际曾拜访过封龙书院旧址,看到近人在封龙书院旧址修建的一幢古式房子,权做书院,供人凭吊26。可喜的是,近来河北石家庄政府认识到封龙书院是石家庄最值得标榜的文化品牌之一,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和河北教育史上一个彪炳千古的地标27。
早在 2004 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就提出了复建封龙书院的愿望,开始策划封龙书院的复建工程,全方位展示书院的历史,让世人了解封龙书院的辉煌过去,但经过千曲百折才于 2011 年基本完工,后续还将建设中华数学园,以期成为从公众到专家,从科普到学术的中国数学文化中心,为世人呈现出中华文化的科技之光28。
看来,我们来的还正是时候,复建的主体工程已然完工。不过封龙书院中还是有很多地方尚在修缮,我们进入院中时,尚有三五工人在轰鸣的机器声中作业。因时间已至晌午,一位老大娘正在“学斋”门前露天搭灶做饭,浓烟阵阵。向几位打听李冶墓地位于何处,均做不知状。看来没有几个游客像我们一样,对一个几百年前先人的墓地这么感兴趣。环视一周,熙熙攘攘的游人最感兴趣的还是已然繁茂千年的隋代古槐树,照相、祈福者不在少数。正巧一位大叔土法取水,我们每人瓢饮一杯甘泉,果然清凉异常、沁人心脾。稍作休整,我们继续寻找李公之墓。
复建的封龙书院正门29
复建的学斋匾额
封龙书院中千年隋槐
书院主殿为藏书阁,旁边是封龙书院现今仅存的“原物”——“读书洞”。此洞为天然山洞,相传是书院学子读书所在地,洞内有两室,以小门相通,洞内墙壁上凿有石窟,曾用来摆放书龛、灯龛。由于日积月累地点烛读书,洞顶早已被烟痕熏染。可以认为,读书洞是封龙书院的精髓所在,灵魂所在,根之所在。虽然简陋破败,不是轩屋高堂。但凿壁可以偷光,荧荧可以灼雪。古人刻苦学习的劲头和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和效仿。
龙山三老塑像、读书洞
百般打听,几经找寻,我们终于在位于封龙书院侧面地势较低的偏僻山坳里找到了李冶先生之墓,墓地不大,略显冷清,墓旁立有两块石碑,分别镌刻了“李冶墓修复记”及“墓志铭”。在旁边工人们修缮封龙书院的机器轰隆声和游人喧嚣鼎沸的笑语声掩映下,先生之墓倒是个清净之所。上山的游人数十百计,然只有我们几个对先生之墓感兴趣,我们驻足拜谒期间未见其他游人光临此处。
封龙山李冶墓
李冶墓修复记碑
(修复记全文:李冶的毕生精力在封龙山书院教学育人,弘扬中华先进文化,搞数学科学研究,直到病逝。他研究的数学科学成果在十三世纪远远走在世界前列,是古代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逝后就葬在封龙山上,墓在何处没有明确记载。但后人只流传着在百草寺附近有个先生坟,葬的是何人也不明确。2004 年我公司在山顶修步游路时,在环境优雅的密林处采石时发现了这个墓丘,从上到下均由石块砌成,墓顶端的石板下用白石英石块排有李冶墓三个大字,后经多方考察研究,实为李冶墓,为了保护和纪念,便在原地进行了修复。刘俊亭撰聂养君书张树义镌石公元二〇〇九年八月八日 吉立)
李冶墓志铭碑
(墓志铭全文:李冶,字仁卿,号敬斋,栾城人,性颖悟,善攻读,经为通儒,文为名家,金哀宗正大七年,中词赋科进士,任高陵主簿,钧州知事,金亡后,于蒙古宪宗元年,到封龙山重振封龙书院,有教无类,聚众授徒,多达千人,影响深远,盛名天下,育才仕之广矣。元世祖忽必烈几请问策纳谏,然公不以仕禄为己性,屡婉辞,一生严谨治学,凡天文象数名物,无不精研,著述颇丰,尤以《测圆海镜》、《益古演段》领先数学环宇,实乃学子之师表也。元至元十六年,病逝于封龙书院,享年八十八岁,谥号文正。呜呼!李公仙逝,神留世间,撮土为丘,长眠青山,每登至此,敬仰思贤。仁以治学,公之义焉;广识精理,公之博焉;集成著述,公之智焉。才可富国,己匮如洗,丘高三尺,芳草萋萋,秘演象数,星海归依,后世楷模,天人共祭!己丑年夏月 立)
想想敬斋先生一生勤勤恳恳从事学术研究,从文史到自然科学,无所不包,尤以数学最为突出。后半生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人们评价他:“金亡北归,讲学著书,秘演算术,独能以道德、文章,确然自守,至老不衰。”尤为客观、中肯,先生确是吾等后辈敬仰、学习之楷模。
拜谒完李冶先生之墓后,立于“北岳之英”牌楼下驻足遐思,十月的瑟瑟秋风从耳畔划过,脑海中不禁想像八百二十年前李冶先生所处乱世,却能在如此简陋的山中成就流芳百世的千古功业,心中敬佩不已,并渐起文思。回望游人熙攘、人声鼎沸的封龙书院,真是“可怜书院无山长,半是黄冠半纳衣”,一股悲凉之感油然心生,这种感觉犹似笔者 2009 年在三峡顺流而下途中忆起宋朝大诗人陆游(字务观,号放翁,1125-1210)站在秭归楚城遗址上所作的怀念屈原(名平,字原,前 340 - 前 278)之咏叹诗《楚城》: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前事,唯有滩声似旧时。
封龙书院前“北岳之英”牌坊
想想身后早已不再承载教化功能的千年书院,只有质朴、简陋的读书洞和粗壮、繁茂的隋朝古槐见证了这里的岁月变迁,遂萌发不揣浅陋写首小诗之意,草而为之,虽然难登大雅,只为祭奠先贤!
《辛卯秋谒李公敬斋先生墓》
临行已萌拜谒意,封龙山上觅仙踪。
千年隋槐今犹在,书院已无读书声。
李公英名昭海内,海镜宝书式圆城。
吾辈不识天元技,忝作数海一书生。
后 记
封龙山上抚今追昔,仿佛与先生人神之间有了些许交流,圆满完成临去之前的拜谒心愿,悠然下山途中,漫步遐思之际,便萌发归乡后撰写一文以祭先人的想法。仔细查阅资料发现,1992 年白尚恕先生曾撰写过“金、元数学家李冶诞辰 800 周年纪念”的经典文章,详细介绍了李冶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在数学、文学、校勘学、考古学、史学、天文历法、医药养生、处事等方面的贡献和独到见解,并盛赞“李冶之才大而雅,识远而明,闳于中而肆于外,以其之文而鸣其之道”30。2012 年,白先生撰写此文已历 20 个春秋,又恰逢李冶诞辰 820 周年之际,谨以此短文同时祭奠为发展和弘扬中国数学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两位先贤。先生们的精神,千古长存!
注
1 陈叔陶. 李冶李治辩. 史学集刊, 1937, (3): 155-164.
2 缪钺. 李冶李治释疑. 东方杂志, 1943, 39(16): 41-42.
3 杜宏权, 赵平分. 李冶李治辩.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24(5): 87-90.
4 李俨. 中国算学史. 商务印书馆, 1998: 108.
5 程廷熙.随録: 李治、李冶. 数学通报, 1953, (6): 48.
6 颜之推. 颜氏家训. 中华书局, 2007:3 20.
7 孔国平. 李冶. 见吴文俊主编. 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上集). 科学出版社, 2003: 319.
8 杜石然. 数学·历史·社会.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3: 495.
9 梅荣照. 李冶及其数学著作. 见《宋元数学史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1966: 106.
10 蔡天新. 数学与人类文明.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74.
11 “常山”指的是“常山郡”,元氏县有古城。“三老”是汉代一种制度,各级“三老”的职务是掌教化。李躬,元氏人(常山郡),被汉明帝封为“国三老”。但李躬在历史上没能留下传记,据《元氏县志》记述中,李氏家族在元氏历史上有着辉煌一页,到底为什么没有李躬这么重要历史人物的传记,史学家争论不一,实在是一大遗憾。
12 孔国平. 李冶传.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28.
13 郭金彬, 孔国平. 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 科学出版社, 2004: 197.
14 周翰光. 论李冶的科学思想. 吴文俊主编. 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三).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80.
15 孔国平. 李冶传.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19.
16 孔国平. 测圆海镜导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19-20.
17 郭金彬, 李赞和. 中国数学源流.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0: 157.
18 白尚恕. 《测圆海镜》今译.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2-3.
19 孔国平. 《测圆海镜》的构造性.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4, 13(1): 10-17.
20 莫绍揆. 对李冶《测圆海镜》的新认识.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5, 14(1): 22-36.
21 孔国平. 对李冶《益古演段》的研究. 吴文俊主编. 中国数学史论文集(三).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7: 58-72.
22 孔国平. 金元之际的著名学者——李冶.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6(5): 66.
23 周翰光. 李冶评传. 见周翰光,孔国平. 刘徽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 96.
24 孔国平. 李冶传.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 28.
25 [元]安熙. 安默菴文集.
26 李迪. 中国数学通史(宋元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196.
27 裴建东. 千年书院即将再现封龙山. 石家庄日报, 2006-8-29(9).
28 洪蔚. 封龙书院: 唤起历史的记忆. 科学时报, 2011-7-13, A3.
29 封龙书院正门悬挂了一副对联:“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志道据德秉义怀仁惠众生。”儒家味道非常浓厚,想来复建者更加重视李躬、李昉等李氏先儒,不知对以算学而中兴封龙书院的李氏敬斋先生是否是种讽刺,因为儒家主张“君子志道据德而游于艺”,可李冶先生恰恰在这里研究了儒家传统非常鄙视的算学,而也正是这种“技艺”让封龙书院声名远播,蜚声海内外。
30 白尚恕. 金、元数学家李冶诞辰800周年纪念. 见: 数学史研究文集(五). 科学出版社,1993, 159-162; 或见: 李仲来主编. 中国数学史研究——白尚恕文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258-264.
作者简介 :刘鹏飞,吉林师范大学数学学院讲师,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师从于数学家 史宁中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育、数学文化史研究。
好玩的数学 2023-07-17 07:02 发表于江西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