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国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回复: 0

辐边总和公式与平面图着色理论:一个基于轮构型分解的完整框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11-5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朱明君 于 2025-11-5 13:39 编辑

辐边总和公式与平面图着色理论:一个基于轮构型分解的完整框架

核心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解决二维平面图着色问题的全新范式。其基石在于一个根本性的视角转换:将所有二维平面图视为基本轮构型模块通过点、边共享叠加而成的复合结构。基于此,我们创立了“辐边总和公式”这一核心量化工具,并设计了一套将任意原图与其对应的单中心轮图进行双向转换的几何流程。该流程保证了转换前后图的结构与着色功能完全等价,从而将复杂的平面图着色问题归约为已完美解决的轮图着色问题,为四色定理提供了一个构造性的、可操作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1.理论基础:轮构型模块化世界观 本理论的首要前提是认知范式的转变:任何平面图都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由多个轮构型(一个中心节点及其环状邻接节点构成)作为“构造单元”叠加组装而成。这种“可拆可合”的模块化观点,是理解后续所有公式、转换和证明的逻辑起点。

2.核心引擎:辐边总和公式体系 公式的作用是为图结构的转换提供精确的“施工蓝图”,计算新单中心轮图所需的辐边总数 w。
基础公式:w = 6(n - m - 1) + (m - d)
适用范围:由外向内双层及以上环+中心区域结构的标准二维平面图,每轮构型的辐边独立计算后相加。
参数意义:n(总节点数),m(外围节点数),d(第二层节点数)。
逻辑起源:公式结构与系数6源于对最小规模平面图(n=4, m=2, d=2)的推导,确保了理论在起点上的自洽。其中减1就是减去围内1个其准值。
普适公式:w = 6(n - 4),其中 n = K原图+ 6
创新机制:通过引入一个包含6个节点的双层虚拟环包裹原图,将带孔洞、亏格曲面等非标准图统一“标准化”。
·关键保障:虚拟环的添加与移除不影响原
图的着色属性,从而实现了理论对所有平面图类型的全域覆盖。

3.实现路径:可分可合的双向结构转换 理论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几何操作流程,
实现原图与单中心轮图之间的无损转换。
去程(原图 → 新图):
1.分解:将原图拆解为N个(围内节点数)变形轮构型。
2.标准化:通过“皮筋伸缩”拓扑操作,将各变形轮恢复为标准轮构型。
3. 扇化:选择每个标准轮构型,在其外环上一节点的单侧与边的连接处进行断开,使每个轮构型成为两端:一端是节点端, 一端是边端。随后,通过边与辐边的伸缩操作,使每个轮构型转变为扇形。在此扇形中:辐边为扇骨,环边为扇纸,每个轮构型的中心节点 成为扇柄中的扇钉或点片
4. 拼接:将所有扇形的“扇柄”(中心点)叠加,并将扇形边缘(节点端与边端)首尾相连,形成最终的单中心轮图。
回程(新图 → 原图): 这是一个完全可逆的过程。将新图拆回扇形,复原为标准轮,再通过“点边叠加”精确恢复原图结构,确保了结构等价性。

4. 着色方案:简洁的最优着色规则 转换得到的单中心轮图,其着色方案是确定且最优的:
奇环轮图:需4色(环上2色交替+1种补色+中心第4色)。
偶环轮图:需3至4色(环上2色交替+中心第3色,存在优化空间)。
核心推论:若原图包含至少一个奇轮构型,则必用4色;若全为偶轮,则3色或4色可解。最终确保原图色数 ≤ 4。

5.等价性保障:无冲突的颜色映射机制 为确保着色结果的功能等价性,理论设计了稳健的颜色映射机制:
颜色统一:在原图转新图时,若中心颜色不一致,则选取众数颜色,并通过环上与中心的颜色互换达成统一。
颜色复原:在新图转原图时,若中心颜色冲突,通过逆向的颜色互换使其与原图记录一致。
流程优化:无冲突时可直接替换,简化操作。

结论 本理论通过“轮构型模块化”的本体论观点、“辐边总和公式”的方法论工具和“双向转换”的实践路径,构成了一个逻辑严密、操作自洽的完整框架。它不仅为平面图四色问题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它建立了一种可拆解、可组装、可量化的图结构分析范式,具有深远的理论潜力与应用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数学中国 ( 京ICP备05040119号 )

GMT+8, 2025-11-6 02:09 , Processed in 0.07763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